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tài)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赴臺老人的“史記”

  時間:2008-05-21 14:50    來源:尋根網(wǎng)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大陸上完初中,16歲服兵役,23歲赴臺灣,四度戍守金門島,二十六年軍旅生涯,43歲上大學,45歲當新郎,二十載教書育人……歷經(jīng)內(nèi)戰(zhàn)連綿和困難當頭之痛,飽嘗背井離鄉(xiāng)和孤懸海外之苦,一本從臺灣省臺中市捎到家鄉(xiāng)湖南省石門縣的回憶錄《七十憶往》,洋洋灑灑上十萬字,共分“萬里憶故鄉(xiāng)”、“負笈遠鄉(xiāng)外”、“甘苦從軍行”、“廿載教書樂”、“戀愛婚姻家”、“認識我自己”六個篇章,詳細記述了今年82歲老人邱甦顛沛?zhèn)髌娴囊簧,兩岸風土人情、市井世故、時事變遷象史詩般娓娓道來,淺淺一灣海峽割裂的骨肉親情、家國情懷讓人唏噓不已,成為見證臺海政經(jīng)和民間心聲的現(xiàn)代版《史記》。

  故鄉(xiāng)夢縈萬千回

  游子漂萬里,最憶是故鄉(xiāng)。

  “‘仙陽’這條號稱四十五里的長坪,人煙稠密,村莊象星羅棋布般地錯落有致,或在溪畔,或在高崗,或在巒腳,或在谷邊,衡宇相望,雞犬相聞,當清晨薄暮時分,炊煙四起裊裊上升,縷縷相結(jié),真是一幅美麗而祥和的山水圖。在這條縱谷地帶,籍著仙陽溪的溉沃,物產(chǎn)十分豐饒……”離鄉(xiāng)六十四年,家鄉(xiāng)美景時刻在腦海中放映。“農(nóng)暇時,人們常在水落石出的當兒,用榨過茶油的枯餅,捕殺深潭的魚蝦。鄉(xiāng)民農(nóng)夫也在淺灘緩流處,以砂石砌成一道堵水堤,在傍岸處掘出水道,架起水車,汲取溪水來灌溉岸上的稻田。那巨大的水車,一筒一筒地日夜不停地吞飲清澈的甘泉,再吐哺一畦一畦的綠禾,充實了農(nóng)人們收獲的希望!鄙角嗨闾耢o幽雅的家鄉(xiāng),永遠是遠方游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天堂。

  1926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邱甦出生于石門縣三圣鄉(xiāng)杜家崗村一普通農(nóng)家,父親邱道望按從《詩經(jīng)》中“紹,綏,纓,緌”順序取字的安排,將最小的四兒子命名為邱以緌(1949年更名為邱甦)。在成稿于1994年中秋節(jié)的《七十憶往》回憶錄中,雖“硬生生分別五十年”,但家鄉(xiāng)的山水人情仍歷歷在目,“愈老彌新”。

  “五六月正是驕陽橫空、揮汗成雨的季節(jié),車水的農(nóng)夫們,個個都把衣褲脫得精光,赤條條汗晶晶地在灼熱的赤焰下,不停不倦地工作。當日正中天的卓午,已婚的農(nóng)婦,挈著午飯的竹籃,送到車水的田頭,望見他們辛勤的夫君叔弟,除了愛憐的慰聲外,絕無尷尬靦腆的作態(tài)。《詩經(jīng)》上的‘或來瞻汝,載筐及筥,其餉伊黍’古風,仍在這靜樸淳良的仙陽溪畔,流傳著三千余年的情韻!鄙鲜兰o二三十年代的淳樸鄉(xiāng)風,化作了老人備感溫馨的永恒回憶。

  1943年離家,1949年赴臺,“思親不在,問暖不能”,骨肉分離的痛楚陪伴老人終生,“不知道在這五十年來風催浪卷人事劇變時代中,還能屹然無恙依然如故否?而我今生也不能重回舊園,再光先人遺業(yè),真感慚慨不已!彼加H念家,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折磨了老人一生。讀到情深處,筆者常常淚如雨下,憤慨“人為海峽”的殘酷。

  兩岸受教惠終身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民革命風起云涌,學術(shù)思想空前活躍,大批知識分子投身教育深入民間喚啟民智,邱以緌恰逢其時,深受教益。

  “當我七歲時,父親帶著我到杜家崗上杜家祠堂從杜友堂先生啟蒙。老師引導我先拜孔老夫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的畫象掛在黑板的右方墻上,父親為我點燃了一炷香插在墻壁腳下的香爐里,指導我磕了三個頭,站起來再行拜師禮,只叩了一個頭,這樣便算完成了入學手續(xù)。”邁進知識殿堂,邱以緌如魚得水。

  “他當時教給我們的書本,既不是‘三,百,千’,也不是‘論,孟,禮’等,而是民國二十二年的小學生課本,‘人,手,足’,‘刀,尺,衣’便是明宗開義的第一課,每個字的上部分,都印有這個字的實體圖片,正如現(xiàn)代幼稚教育看圖識字的方法,杜先生的教念,用的是普通話,而不是方言土調(diào)。那個時代在僻處山區(qū)的鄉(xiāng)村,還沒見過自來水鋼筆,即使鉛筆也買不起,所以做作業(yè)寫日記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泵杓t,臨摹,脫貼,背誦,練習,打拳,舞劍,聰明好學的邱以緌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海洋中。三年級時,教唱國歌、國旗歌、總理紀念歌的風琴成為他接觸到第一件現(xiàn)代文明品。

  結(jié)束四年初級小學學業(yè),1937年春,10歲的邱以緌第一次獨立生活,到十幾公里遠的九間鋪縣立第五高級小學就讀!皩嬍野そ淌,架著一條長木板所搭成的長鋪,鋪下有三十公分高的空間,可以放臉盆鞋子等物品。墻腳擺放著幾盞油燈,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設施或用具了!薄安妥郎系牟穗,每天每餐僅兩碗罷了,豆渣是一道主菜,不論冬夏,不論朝暮,三餐均有它在桌上供食。還有最糟的是,米飯經(jīng)常不夠吃,為了吃飽,必須搶著盛飯,‘細嚼慢咽’這句話在當時是不適用的,自高小、初中、從軍乃至老年歲月,養(yǎng)成了我狼吞虎咽的快餐習性!睂W校條件之簡陋生活之艱苦,學生六十年后仍記憶猶新。

  1939年春,邱以緌以全縣第四名的好成績,考入石門縣立初級中學(今石門二中)。當時正值緊張的抗戰(zhàn)時期,為躲避日本戰(zhàn)機轟炸,學校從縣城遷至南圻(今白云鄉(xiāng))竹壩橋鄉(xiāng)下。“教室設在祠堂里。餐廳是用稻草搭建成的草棚,里面排列著方桌和長板凳,每桌八人共餐。沐浴也在這草棚里,一個大熱水灶燒著水,洗澡時便自大熱水灶中取水倒在木質(zhì)的浴盆中,沒有遮蔽的設施,大家祼體相見,每當晚餐后沐浴時間,這里是又搶又擠的,也是笑語喧天的。”時時上山躲警報,停停打打搞學習,邱以緌與王昌裕、林隱凡、熊衍、歐陽上午名列“五小”學習標兵,“而且我的作文,學校還把它公布展覽在全校的公告欄中。”其時記憶最深刻的是經(jīng)常演唱《流亡三部曲》、《黃河謠》、《慰問傷患》和《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戰(zhàn)歌曲。1942年暑假中,隨著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好轉(zhuǎn),石門中學回遷縣城,邱經(jīng)緌也在年底結(jié)束了初中學業(yè)。

  “不惑之年上大學,不用揚鞭自奮蹄”。1969年10月1日,43歲的邱甦憑借過硬的知識功底,在軍隊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與臺灣師范大學的聯(lián)合辦學考試中脫穎而出,脫下軍衣,脫離軍界,進入大學國文專修科就讀。師從周何博士和江應龍、吳興、蘇淑平、王熙之教授等名家,系統(tǒng)學習國文、國學、訓詁學、聲韻學、四書、書法、英文等大學課程,邱甦勤學苦讀,每每以高分名揚于同科三個班,還以學藝股長和炊食委員服務于老師與同學們,頗受師生尊重。

  1971年8月1日,邱甦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被優(yōu)先分配至臺北縣蘆洲國民中學任教。

  不堪回首從軍路

  “我叔叔喜歡寫字作詩。正好國軍79軍98師通信連駐扎我家,連長看到屋墻上漂亮的書法和有些功底的詩句后,就將叔叔帶去當兵了,最后去了臺灣”。小邱甦六歲的侄女邱菊鳳,如今住在石門縣工商銀行宿舍,回首往事,依稀還記得六十五年前的情景。

  1943年春節(jié)過后,在親人們的淚眼相送中,穿上父親趕編的新草鞋,背上母親準備的小包袱,16歲的邱以緌隨軍出發(fā),從此漸行漸遠。擔任文書上士,整天與自來水鋼筆、鐵筆、鋼板、蠟紙、復寫紙打交道,編制官兵薪餉花名冊和訓練進度表,認真負責的干勁很快得到了連隊上下的肯定。

  “腳跟和腳底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身上的軍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在與日軍爭奪長沙、衡陽、桂林不斷失利的轉(zhuǎn)戰(zhàn)跋涉中,后勤保障的拙劣似乎決定著戰(zhàn)場失敗的必然,官兵們是苦不堪言,“這條迂廻曲折長近千里的路途,在寒冷而強勁的西北風中疾行,霜雪載途,泥濘不堪。那套絮薄紗輕的棉軍服,怎敵它朝來的風吹雪染?那條毛脫線斷的舊軍毯,怎御得夜來露重風寒?”

  行軍途中,饑寒交迫的邱以緌患上了嚴重的瘧疾,幾乎與死神擦肩而過。“病情發(fā)作時,先是全身寒冷,從外面的肌膚冷到心腑,使人冷得顫抖不已。同胞們將棉被象泰山壓頂般地覆蓋在我身上,我仍然牙齒上下咬打不止,蜷縮在棉被堆里抖動瑟縮著。接著全身開始燃燒起來,體溫上升到40度以上,吐氣如火,唇舌欲焦,縱然將北極冰山置在身旁,也仍想剝盡身上衣服皮毛,眼睛也被燒得烏黑一片,腦海更是一片昏沉。幸好我這病都是在黃昏宿營后才發(fā)作,尚能得到好的照顧。如果是在行軍途中發(fā)作,恐怕便棄于溝壑中作荒野之鬼了。這種病在當時唯有‘金雞納霜丸’可治,可是在醫(yī)藥缺乏和馬不停蹄的那時,得之何易?只有活生生地忍受這又冷又熱的痛苦煎熬,和死亡邊緣的掙扎。”慶幸的是,此后同伴們的一頓狗肉宴,痊愈了“打擺子”之難。

  出湖南,下廣西,進四川,風餐露宿,長途拉練,1943年底,部隊終于在樂山城安頓下來!耙荒陮⒈M夜,萬里未歸人”,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邱以緌從此遠離了家鄉(xiāng)的團圓桌除夕夜。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zhàn)勝利,舉國歡騰。邱以緌也從軍委四階準尉升任少尉副排長,他渴望著從此過上安寧平穩(wěn)生活。

  很快,內(nèi)戰(zhàn)升級,邱以緌的愿望落空了。部隊奉令移軍川東梁山(梁平縣),協(xié)防陜西漢中,轉(zhuǎn)戰(zhàn)安康,開拔湖北南漳,疲于應戰(zhàn)。

  國民黨民意盡失,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風號雪舞,冰堅路迷,行軍非常艱苦,我穿著的草鞋布襪,沒有一縷是干的,綁腿也是浸濕至膝蓋下,那縷沁人的寒意直透心脾,四顧天地茫茫,前途茫茫,部隊的去向也一樣茫茫!辈筷犥娦臏o散到了極至,邱以緌和一幫兵哥們大膽做出決定,逃離部隊,回家創(chuàng)業(yè)事孝。

  可人算不如天算,象驚弓之鳥趕回鄰縣臨澧縣,還是被陸軍44師132團衛(wèi)生連攔住,收作“文書上士”!耙郧胺N種譬如昨天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既然命中注定從軍,邱以緌索性將姓名更改為邱甦,既希望換取全新生活,又避免從前的“逃兵”麻煩。近家門而不入,邱甦徒喚奈何。

  移駐長沙時,兵荒馬亂之狀已使人人自危,邱甦和官兵們時刻都在思考著各自的未來。國民政府退守廣州,解放軍控制了首都南京,全國一片混亂,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一日,邱甦同伙伴們上街游玩,測字攤的“軍而政展,海外名留”讖語,讓他們跟上了赴臺的潮流。邱甦又一次“開小差”與衛(wèi)生連不辭而別,于1949年7月20在廣州黃埔港登上了駛向臺灣的“福民輪”海輪。

  隨著水泄不通的人流,印甦離別祖國大陸,在7月24日抵達高雄港,從此與家鄉(xiāng)天各一方。

  “分配了一間土洞給我,還找來一盞煤油燈,雖然在海上折騰之后疲倦已極,但這戰(zhàn)地第一夜,我卻怎么也不能酣然入夢,悲歡往事蕩涌心頭,潮起潮落的事業(yè)曲線,讓我感到人生的幻變,一盞熒熒燈火,卻燃燒到黎明!痹谂_灣從軍二十年,邱甦先后四次戌守金門島,“站在金門太武山頂,遠眺一衣帶水之隔的廈門,不禁悲從中來,淚眼望山河,白云思故鄉(xiāng),又墜下無言的思鄉(xiāng)之淚!奔爸羶砂蛾P(guān)系緩和,信函互通,邱甦才獲知家中境況,想起家中父母、大哥、二哥思念一生未能晤面的人倫悲劇,禁不住老淚縱橫,慨嘆連連!

  家國情懷薄云天

  老人出生于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時期,自小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答,答,答’,‘答,答,答’的機關(guān)槍聲,不斷地從東邊株木崗、新開寺那個方向傳來,國軍和日軍交火了,仿佛到了末日,大家更嚴密地躲藏起來。在躲藏的地方。我們也不敢生火做東西吃,只有將炒米花泡著冷水充饑,有的只有挨餓了!崩先藢θf惡的日軍深惡痛絕。

  國難當頭,國民糟殃!白悦駠昶咂呖箲(zhàn)軍興,中國進入艱苦溢血的歲月,舉國上下,節(jié)衣縮食,與應軍糧,鄉(xiāng)公所分配各家各戶繳納糧米,要限期送交。并且我軍裝備低劣,傷亡慘重,兵源是后方的任務,鄉(xiāng)公所也要按各家戶籍的人口,征集壯丁。在這樣境況下,父母親也只好在每次輪征我家壯丁時,忍痛賣出一批稻谷換成銀元,去買壯丁頂替,這樣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賣糧食買壯丁,搞得我家原本不憂溫飽的生活,變得青黃不接,三餐難繼,只好吃些雜糧野菜,過著十分清苦的日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憂國憂家化作了少年學子投筆從戌的原動力,“我了解自己的環(huán)境狀況,不敢奢望再去讀高中,而且我兄弟多,遲早要有人去當兵,家里實在不容許再賣糧食買人頂替了。我已長大多了些見識,應該挺身而出,投筆從軍,不能讓兄嫂分散、父母難堪,所以在同學們(畢業(yè))紛紛討論中,我卻在心中暗自作了決定。”為國擔責為家分憂的情懷感天動地。

  “石中后起應自強,應用手腦辟大荒,挾九澧,匯洞庭,下長江,涓涓不息到海洋。”時隔五十六年,老人在回憶錄仍完整記錄了石門中學校歌,學業(yè)遺憾中隱含的是無怨無悔追求一生的倔強。

  邱甦從軍二十六年,一直擔任部隊文官,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先后獲忠勤勛章、金甌獎章、景風獎章和寶星獎章等多種榮譽。從教二十年,先后任教臺北縣蘆洲國民中學、臺南市省立斗六家商職校和臺中市家商職校,教書育人,勞苦功高,多次參與臺灣省高級職校聯(lián)合招生試卷命題,先后獲臺灣省和臺中市特殊優(yōu)良教師稱號,臺灣省教育廳四維獎章,二十六次嘉獎,四次記功,與著名教育家、省立斗六和臺中家商職校校長田余秀先生合作一十八年,可謂“智慧源兩岸,桃李滿寶島”。

  任教期間,邱甦十分注重向?qū)W生灌輸中國歷史和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知識,多次自告奮勇承辦學校《民族精神教育資料展覽》,被譽為“歷史教育家”。對于臺灣當局近年來“去中國化”的野蠻做法,他痛心疾首:“以致社會上對國家認同觀念模糊,對民族根源的認識混淆,國本動搖,良堪浩嘆!”

  1971年10月,45歲的大陸仔邱甦與臺灣妹潘秀貞成婚,結(jié)束單身生活。前前后后的七次搬家經(jīng)歷,邱家備嘗了臺灣普通市民生活的艱辛。為了讓兒女們記住自己的根,他將大女兒命名為湘蘭,二女兒命名為湘惠,兩個兒子則按家鄉(xiāng)姓氏宗派分別命名為正祥和正祐,深深刻上了家鄉(xiāng)的烙印,“縱然走遍天涯海角,心永遠連著家鄉(xiāng)湖南石門!痹谟巫拥难劾,“‘家鄉(xiāng),親人,故土’,就是人生風箏細細而堅韌的纖繩。”1991年8月,65歲的邱甦正式退休。

  1994年9月,秋高氣爽時節(jié),邱甦返回思念追憶眺望了整整四十五年的大陸故里,遍訪親友,暢敘親情,了卻了他“決心摒棄一切,返大陸故鄉(xiāng)一趟,掃雙親廬墓,探存者情況”的心愿。

  如今,82歲高齡的邱甦在臺中市頤養(yǎng)天年,幸福生活在兩岸大家庭濃濃的親情包圍中。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泰州市| 井陉县| 全南县| 武汉市| 左贡县| 汤原县| 马尔康县| 乳山市| 英超| 滁州市| 高阳县| 康马县| 大荔县| 隆尧县| 佛教| 页游| 昌都县| 雷州市| 黄山市| 青川县| 淳化县| 禄丰县| 湟源县| 桃园市| 和静县| 洛浦县| 信阳市| 堆龙德庆县| 广丰县| 潍坊市| 宁乡县| 嘉祥县| 灵山县| 博客| 赤城县| 盐源县| 广河县| 会昌县| 霍城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