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xié)常委林毅夫曾多次袒露心跡,想回臺灣祭祖。
珠海清明祭掃高峰中,不乏澳門同胞和海外華人的身影。
香港明星呂良偉回廣東廉江尋根祭祖。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臺灣秉承閩南習俗,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說法,意即這個節(jié)氣不回家掃墓的人就等于沒有祖先。此時往往是臺胞返鄉(xiāng)祭祖的高峰期,兩岸航班都要加開。在香港也有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意思是有什么事留待清明拜祭后再說吧。每年返回內地尋根祭祖的港人確實不少。清明是澳門珠海兩地邊檢部門最繁忙的時節(jié)。在等候過關的隊伍中,很多是攜帶鮮花、香燭的澳門同胞,他們扶老攜幼,前往合羅山、仙峰山等地的墓園拜祭先人。2012年4月4日,近萬名華人從全球各地齊聚香港,參加“中華民族萬姓祖先祭祀大典”,彰顯“全球華人,萬姓同源,祭祀祖先,共創(chuàng)和諧”的主旨?梢哉f,清明節(jié)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已經(jīng)深入港澳臺僑同胞的文化血脈中去。
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guī)范;清明已不僅是節(jié)氣、節(jié)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祭祀祖先的莊嚴儀式,表達對前輩的尊重和對后人的鼓勵,更意在增強家人、族親、甚至民族的凝聚力,并祈愿家興族旺,國泰民安。
“我已是80多歲的人了,人老更加懷念故鄉(xiāng)。我要讓在臺灣的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根在大陸,故鄉(xiāng)就是東山島!
——老家在東山島的老臺胞涂國章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東山島,是不少臺胞的祖籍地。由于歷史原因,造成近半個世紀生離死別的人間悲劇。許多人入臺后,對家鄉(xiāng)的父母生前不能盡孝心,甚至親人逝世了也不能趕回送終。
隨著2008年“大三通”的實現(xiàn),海峽兩岸往來的路更通暢,返鄉(xiāng)的臺胞人數(shù)逐年增長。許多人選擇在清明節(jié)期間,返鄉(xiāng)為親人掃墓。老家在東山縣西埔鎮(zhèn)西埔村的老臺胞涂國章,前年清明節(jié)特地趕回來為母親維修墳墓,去年他又特地帶著兒子再次返鄉(xiāng)掃墓。一大早他和兒子在家鄉(xiāng)親人的陪同下,上山祭拜母親。他為母親墳墓敬花,撫摸著母親的墓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久久不肯離去。他說,“我已是80多歲的人了,人老更加懷念故鄉(xiāng)。我要讓在臺灣的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根在大陸,故鄉(xiāng)就是東山島。”
全國政協(xié)常委、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首席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在今年兩會期間也袒露心跡,想回臺灣祭祖。國務院臺辦發(fā)言人表示,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我們希望臺灣方面能夠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同意林毅夫夫婦回鄉(xiāng)探親或掃墓、祭祖。據(jù)臺灣媒體報道,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蔣孝嚴近日也表示,對林毅夫想要赴臺掃墓的心愿,他本人能夠體會。
由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和臺灣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3月下旬在上海舉行。蔣孝嚴攜夫人專程與會,“今年是先母冥誕100歲,上午的論壇結束后,下午我和內人要趕到桂林,明天早上去母親墳前掃墓,我不僅僅要參加論壇,還要實踐論壇的主張。”
言及過往祭掃之行的坎坷,蔣孝嚴頗有感觸:“弟弟孝慈過世前到大陸來,只有很單純的目的,他辭去所有公職,以純粹的學者身份過來,唯一的目的就是到廣西桂林的母親墳前掃墓,這是唯一推動的力量,我沒有辦法前往,只能托孝慈把全家的照片帶去告慰母親,這是一個中國人孝思的實際體現(xiàn)!
清明的根本意義在于教人不忘根本,“孝”是凝聚家族姓氏的重要支柱。希望中華文明的孝道在華人圈普遍宣揚。
——香港華人華僑總會會長邱維廉
葉小姐一家21口,兄弟姐妹分居廣州、香港、馬來西亞和加拿大等地,清明節(jié)約好一道回鄉(xiāng)祭祖。葉小姐說:“中國人比較傳統(tǒng),注重拜祭祖先,所以一家人都習慣在清明的時候聚會,回來的親戚比中秋節(jié)的時候還多!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清明掃墓祭祖,島內各大家族都延續(xù)傳統(tǒng),將子孫聚集一堂,展現(xiàn)慎終追遠的凝聚力及各具特色的祭祖儀式。臺灣桃園縣葉家2012年參加清明祭祖的子孫已至第18代,從全臺各地及美國、巴西、東南亞兼程趕回參加的多達7000余人。據(jù)介紹,葉姓宗族全球約有上萬人,其中不乏知名學者、醫(yī)生及政治家。
2012年4月4日,近萬名華人從兩岸四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齊聚香港,參加“中華民族萬姓祖先祭祀大典”,共祭祖先。這場盛大的祭祖大典是由中華孔子學會、香港華人華僑總會、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澳門歸僑總會和澳大利亞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聯(lián)合主辦的,全球華人的代表性十足。
香港華人華僑總會會長邱維廉致辭說,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清明的根本意義在于教人不忘根本,飲水思源。由于中國社會在歷史上一直以家族、姓氏為單位組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因此“孝”是凝聚家族姓氏的重要支柱。祭祖最重要的是“孝”的教育。希望中華文明的孝道在華人圈普遍宣揚,并推廣到世界各地,能夠令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同時,彼此團結互助,實現(xiàn)大中華和平統(tǒng)一、實現(xiàn)全球萬民一家親。
而來自臺灣的林女士不僅自己從桃園趕來參加祭祀,還特地帶上了兩個孫子,她表示祭祖是一個該被重視的傳統(tǒng),“要讓下一代保留住好的傳統(tǒng)、好的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喪葬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無論形式怎樣變化,我們港人對先人的感恩情懷不會改變!
——深圳寶安走出來的港商文沛榮
臺灣多閩南人,香港多嶺南人。兩地的共性就是都特別看重傳統(tǒng)風俗。早在英國統(tǒng)治時期,深港邊界縱然守護森嚴,但每逢清明,位處邊界的沙頭角地區(qū)也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內地實施改革開放之前,不少港人會選在清明節(jié)以祭祖為理由回鄉(xiāng),身上穿了多層衣服,攜帶大量的日用品,以接濟鄉(xiāng)間親友。這時香港內地間的火車票也會出現(xiàn)搶購潮,黃牛黨往往大行其道。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但每年的這個日子,祭祀的人群依舊從羅湖、皇崗等口岸洶涌而出,各各消隱在粵地城鄉(xiāng)的大街小巷或田間地頭。香港媒體預計,今年清明節(jié)將有百萬港人返內地尋根祭祖,F(xiàn)在內地已經(jīng)相對富裕,港人很少再大包小包地給親友帶東西,他們回鄉(xiāng),往往以一個大家庭為單位,一般祭祀先人一天,放松出游一天。
“當然,我也會是這龐大人群中的一分子啦!”港商文沛榮先生說。文先生的家在深圳寶安松崗,1979年移居香港。他說,在香港,文姓和鄧、廖、侯、彭是當?shù)匚宕笤夹兆濉F渲,文氏?00多年前從松崗移居過去的。對文姓后人而言,他們的根和魂在深圳。因此,兼任粵港文氏宗親會會長的文沛榮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回松崗祭祖。
他回憶說,鄉(xiāng)親們的祖墳大多位于偏遠山坡上,每年祭掃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救樨i是當?shù)厝思雷娴闹仡^戲,它幾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應節(jié)之物。那一只只乳豬,烤得焦黃焦黃的,再貼上一個紙牌,上寫“鴻運金豬”四個大字。除了烤乳豬,祭祖的食品還有各種面粉包,分別用豆沙、蓮蓉等做餡,取團團圓圓之意!半S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喪葬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無論形式怎樣變化,我們港人對先人的感恩情懷不會改變!彼f。
“這是家族對祖先的思念,這是在所有中國人血液里的,有時候雖然會沉積下去,但它不會消失。中國人這種慎終追遠、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母親墳塋在廣西桂林的蔣孝嚴
總有一種傳統(tǒng)的力量,讓千般漂泊化成清明歸心。
如今,赴大陸祭祖掃墓逐漸演變?yōu)閮砂睹耖g交流的重要平臺。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zhàn)開啟了兩岸的“破冰之旅”,他攜家人赴西安清涼山為祖母沈太夫人掃墓。此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有同樣的祭祖之舉。蔣孝嚴說:“這是家族對祖先的思念,這是在所有中國人血液里的,有時候雖然會沉積下去,但它不會消失。中國人這種慎終追遠、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無法分離。清明時節(jié),當大量臺灣同胞返鄉(xiāng)尋根,踏青掃墓,和大陸親友共同焚香祭祖時,這血緣、情緣就注定了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都是血脈相承的中國人,都有一顆永遠不變的中國心。
在香港,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完好地傳承下來。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說:“重視國家傳統(tǒng)文化,并在發(fā)展中保存下來。雖然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融合東、西方文化,但市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深厚感情。”“清明掃墓祭祖,中秋合家團圓,端午悼念愛國先人,重陽登高敬老。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繼續(xù)發(fā)揮著作用,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統(tǒng)文化,其實就是肯定民族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潘宗光說。
清明節(jié)更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感恩先祖,飲水思源。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guī)范;清明已不僅是節(jié)氣、節(jié)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祭祀祖先的莊嚴儀式,表達對前輩的尊重和對后人的鼓勵,更意在增強家人、族親、甚至民族的凝聚力,并祈愿家興族旺,國泰民安。海內外華人,無論身處何鄉(xiāng),清明祭祖,無不如此。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