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范凌志 王盼盼】“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5月4日和5日以此為題推出系列報道,以大量筆墨描述中國企業(yè)在納米比亞的投資項目,并將中國的做法與美國二戰(zhàn)后的馬歇爾計劃相比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程濤5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將中國做法與當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放在一起做比較,這是非常歪曲的解讀。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也回答了相關質疑。
“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的論調曾被西方媒體熱炒!都~約時報》中文網(wǎng)4日和5日兩篇報道分別題為“全天候的朋友”和“新的邊疆”。文章首先描述了在非洲南部國家納米比亞的斯瓦科普蒙德飛地,中國廣核集團的工人凌晨5時從住處出發(fā),去往哈薩博鈾礦工作的故事。報道稱,哈薩博鈾礦是世界第二大鈾礦,投資高達46億美元,該鈾礦明年全面投產時預計將讓納米比亞的國內生產總值提高5%。
《紐約時報》稱,在經(jīng)濟和政治的驅動下,中國的公司和工人涌入世界各個角落。“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投資1.6萬億美元用于亞洲、非洲和中東各地的基礎設施和開發(fā),讓美國在二戰(zhàn)之后向歐洲提供的馬歇爾計劃也相形見絀!
程濤5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馬歇爾計劃”是歐洲復興計劃,出現(xiàn)于冷戰(zhàn)時期,帶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把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完全排除在外,這種“扶植一方壓制一方”的理念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與之相反,“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以意識形態(tài)劃分的,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資本主義國家,也有社會主義國家,有佛教國家,也有伊斯蘭教國家。
5日,在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說,西方有一種聲音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并非“共贏”,而是中國在“掌控”。外交部發(fā)言人耿爽對此回應說,類似觀點完全是出于定式思維的誤解。的確,“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中國提出,但“一帶一路”建設是由大家共同進行。中方無意唱獨角戲,也不想搞一言堂,而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做事,一起受益。目前,中方正同出席高峰論壇的有關國家就論壇的成果文件進行協(xié)商。這份文件最終將是“共商”的產物,凝聚的是集體智慧和共識,而不是中方的一家之言。耿爽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沿線各國積極對接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推進合作項目。各國“共建”的熱情與日俱增,成績有目共睹。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