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部分奧運會頒獎儀式專業(yè)志愿者在校園合影。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第一次走進奧運,是在去年夏天。剛剛走出大學校門,走上工作崗位的我,第一個身份就是人民日報體育新聞版的編輯。進入2008年,“奧運”當仁不讓地成為體育宣傳報道的重中之重,我的工作一刻也離不開奧運。
奧運會期間,我們不僅要接待國際奧委會和各國官員,接待許許多多的外國運動員和教練員,還要迎接來自五洲四海成千上萬的觀眾和游客。他們對中國、對北京的認識不僅僅是“鳥巢”、“水立方”,也不僅僅是姚明、劉翔,而是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到的有限的中國人。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的名片,每個人的舉止都代表中國的形象。
一位老記者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那年他在德國旅游,在送同伴去法蘭克福機場時,司機在市郊迷了路。舉目四望,附近只有一座農舍,院里有一位白發(fā)老人在澆花。聽他們問路后,老人說從這兒去機場的路比較復雜,他認識但很難說清楚。又說,你們等等。幾分鐘后,老人換下了澆花的工作服,開著一輛小汽車從院里出來,手伸出車窗對他們一招手,示意跟上。開了約20分鐘后,老人停下車,往前指了指。隨行的幾個人抬眼望去,法蘭克福機場幾個大字就在前面不遠處。德國老人向他們揮揮手,掉頭離去。一個外國人要感知他正在訪問的國家,往往是通過接觸到的每一個當地人,從這些人身上認識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文明禮儀對于自己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7月1日,北京奧運會百萬名志愿者開始上崗為奧運服務。當天,我跟蹤采訪了一位66歲的城市志愿者大媽。當看到滿頭銀發(fā)的大媽用親切燦爛的笑容、熱情客氣的語言、大方得體的舉止迎接每一位需要幫助的路人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好不容易趕上奧運會在咱家門口舉行,不管男女老少,都應該為奧運做點什么!贝髬層脴銓嵉脑捳Z說出了最真的道理。
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7周年的日子。7年前的激情還依然清晰如昨,而7年來,2500多個日日夜夜見證了中國北京在兌現莊嚴承諾道路上的堅實足跡。7年,我們在成長,我們有收獲。
再過一些日子,北京奧運會將在萬眾矚目下隆重開幕。當一個禮儀之邦盛情迎接世人時,當一屆出色的奧運會精彩呈現時,我們相信,世界一定會記住中國的熱情,記住北京的友好。當然,還有你我的微笑。(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