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王鍵: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2015-10-21 15:48: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但影響中日關系的三大要素始終存在:一是日本仍然堅持不正面反省戰(zhàn)爭責任的錯誤史觀,二是中日領土領海的東海釣魚島爭端并進一步蔓延至南海,三就是在美日干擾下兩岸尚未統(tǒng)一的臺灣問題。臺灣問題在中日關系中最具敏感性因素,既有歷史糾葛,亦有現(xiàn)實因素。

  一、臺灣問題的歷史淵源

  1874年3月,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出兵侵犯臺灣,這是近代中日關系上產生臺灣問題的濫觴。1894年7月25日,厲兵秣馬的日本聯(lián)合艦隊突襲中國兵艦,挑起震驚世界的甲午戰(zhàn)爭。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在日本簽署,清廷被迫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予日本。6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在臺北主持“始政大典”,自此,臺灣進入50年之久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日本殖民統(tǒng)治目的是永久性占據臺灣。為此,必須徹底割斷臺灣同祖國大陸的文化血脈聯(lián)系,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強力推行“皇民化”,試圖摧毀植根于臺灣社會根底的中華民族意識,將臺灣同胞徹底改造為忠實日本天皇的“皇民”。殘酷的史實告訴我們,盡管臺灣同胞抗拒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從未停止過,也涌現(xiàn)出如羅福星、余清芳等民族英烈,但“皇民化”亦的確造就出一大批鐵桿“皇民”,最具典型的就是李登輝。而且,“皇民化”遺毒對臺灣社會產生的影響延續(xù)至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駐臺日軍部分軍佐暗中支持一批臺灣士紳發(fā)起“臺獨運動”,企圖以臺灣作為日本復興的基地。雖然這個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啟了“臺獨”的源流。戰(zhàn)后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是“臺獨”分子的主要活動基地,活躍在臺灣政壇的“臺獨”干將,如前臺灣“駐日代表”許世楷、前臺灣“國策顧問”黃昭堂、“臺獨”理論家史明等也多在日本“發(fā)跡”并持續(xù)與日本親臺勢力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戰(zhàn)后初期,吉田茂首相亦一度幻想“將臺灣返還給日本統(tǒng)治”。吉田曾多次向美英駐日外交官征詢建立“日臺邦聯(lián)”(union between Formosa and Japan)或“日臺聯(lián)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的可能性1;孟肫飘a后,則暗中資助廖文毅等“臺獨”分子在日本活動,以為日后介入臺灣問題創(chuàng)造時機。

[責任編輯:張潔]
吉林省| 孟津县| 司法| 安龙县| 西宁市| 新平| 宣恩县| 那坡县| 财经| 昭平县| 宁明县| 大兴区| 白银市| 垣曲县| 金堂县| 祁连县| 南召县| 邹平县| 柏乡县| 公安县| 西林县| 海晏县| 田林县| 安庆市| 方正县| 玛纳斯县| 纳雍县| 宁乡县| 育儿| 象山县| 岳普湖县| 禹州市| 奉节县| 大英县| 德庆县| 鹤壁市| 凉山| 安达市| 蒙阴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