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陷入“中年危機”的90后們,應該好好想一想“我是誰”

2017年04月06日 09:45:00  來源:中青在線
字號:    

  90后“中年危機”的說法在青年群體中不脛而走,不論這是自我調(diào)侃還是真實的看法,作為心理學尤其是青年心理問題的觀察者,我都感到些許迷惑與焦慮。中年危機一般是指人到中年,因面臨衰老、壓力、婚姻、事業(yè)、子女等各種問題,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一種心力交瘁、難以應付的心理低潮狀態(tài)。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中年危機(midlifecrisis)這個詞最早起源于美國心理學家奧特·賈克斯,他在1965年的《國際心理學雜志》上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指的是40~55歲的個體,尤其是男性個體,由于面臨機體方面的衰老而出現(xiàn)的一種強烈的內(nèi)在焦慮與恐慌感。這個年齡段的人(40~55歲)開始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和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識瓦解了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形成的積極追求外在價值和自我成就帶來的滿足感,中年人的自我感覺、生命的信任和價值信念面臨一種無意義的威脅。

  換言之,在40歲之后,現(xiàn)實生活啟發(fā)個體去重新思考“我是誰”這個概念,青春期建立的自我觀念會逐漸被拋棄,個體亟須一種更高的生命意義感來整合自身。而1992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尚未完成人生的一系列任務,卻似乎已經(jīng)過早地未老先衰,有氣無力。是他們矯情嗎?恐怕不是,在我看來,90后的“中年心態(tài)”折射出當前年輕人面臨著缺乏活力、缺乏斗志的心理危機,流行詞“被掏空”“葛優(yōu)躺”等就是這種狀態(tài)的形象展示。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中年心態(tài)”的流行跟社會目前的發(fā)展階段和大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隨著社會環(huán)境日趨功利化的要求,沉重的現(xiàn)實感正是讓人喪失活力的“兇手”。當我們不解90后緣何25歲就發(fā)出中年危機的感慨時,也許應該上溯追尋到好幾代人塑造的社會價值觀上,“社會越來越現(xiàn)實”正成為一種頑疾,巨大的社會壓力讓人沒有剩余的心理空間去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實現(xiàn),進而探索自我。

  從90后自身的角度來說,放棄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被現(xiàn)實裹挾,可能是這種“中年危機”及其無力感誕生的主要原因。在不少90后的成長經(jīng)歷中,學習唯分數(shù)論、工作唯收入論的觀念很重,用外來的指標來衡量自己,進而導致人的自我物化,自我物化發(fā)展到一定年齡就爆發(fā)無力感——“這是一種不知道自己是誰,要為什么活著,應該追求什么的疾病!

  年輕就是折騰,就是嘗試,正是在這種嘗試和折騰中,生命力得以迸發(fā)和噴濺,但如果生活完全被現(xiàn)實壓力綁架,勢必會壓抑自身的潛能,甚至一味追求外在的功利滿足。當一個人不尊重自己的感覺和內(nèi)心的聲音時,是很難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的。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為此太過憂心忡忡,年輕人的“中年心態(tài)”并非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國家,也曾出現(xiàn)大面積的社會群體的精神困境,爆發(fā)出普遍的焦慮癥等身心疾病,我想這是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在另一方面,這也是當代對社會群體心理健康的新要求:在物質(zhì)欲望基本滿足的同時,如何鼓勵產(chǎn)生更多的人文追求,似乎應該是每個人、每個家庭和社會都亟須思考的問題。陷入所謂“中年危機”的90后們,確實應該想一想“我是誰?”“我這一輩子應該去追求什么?”“什么對我才是最有意義的”等真正的問題。當一個人嚴肅思考過這些問題后,或許其內(nèi)心的焦灼與不安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中年心態(tài)才更有希望被青春心態(tài)取代。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
广平县| 无锡市| 尼勒克县| 济源市| 潮州市| 江安县| 祁东县| 赤城县| 长岛县| 晋宁县| 措美县| 鲜城| 灌阳县| 新蔡县| 吉林省| 武冈市| 仙居县| 兰考县| 信宜市| 饶阳县| 大邑县| 芮城县| 鄯善县| 原平市| 神木县| 平南县| 时尚| 瑞安市| 九寨沟县| 正镶白旗| 无为县| 高台县| 凌云县| 大竹县| 岑溪市| 温泉县| 福建省| 砀山县| 即墨市| 和林格尔县|